把防汛重任牢牢扛在肩

  以雨为令,闻汛而行。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降雨量总体偏多,主要江河编号洪水和中小河流洪水多发。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密集会商、滚动研判、及时预警、科学调度,层层压实责任,各项举措“跑”在洪水前,有效应对了一场场洪水考验。

  当前全国进入防汛关键期,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勇担责、顶得上。习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方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往年相比,今年汛期呈现新特点:北方一些流域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对多年未经历洪水的地方是严峻考验;前期强降雨导致一些地区土壤含水量饱和,再遇降雨易发生洪涝灾害;一些地方旱情露头,旱涝交织。面对新挑战,只有做好万全准备,不折不扣落实防汛救灾各项措施,才能有备无患。

  扛稳防汛重任,要始终绷紧责任之弦,不能有丝毫放松。从过去的经验看,只要责任落得实,测、报、防、抗、救等举措环环相扣、一招不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一定效果保障。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入汛以来“躲”过暴雨洪水,侥幸麻痹情绪逐渐滋生;有的前期经历多轮遭遇战,存在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有的正在应对旱情,蓄水惜水,尚且没有做好旱涝急转心理上的准备。各地既要有“图之于未萌”的科学预见,也要有“于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宁可备而无汛,也要以举措的确定性应对汛情的不确定性。

  扛稳防汛重任,要坚持从严从细从实。此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通报了2022年全国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以及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等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沿海地区防台风行政责任人名单。相关责任人必须拧紧扣牢防汛责任链条,把工作部署、调度指挥、措施落实、跟踪督办、抢险救灾等责任细化细分,做到守土有责,分级负责。有基层防汛干部说:“看到气象云图上的云层覆盖到责任区,马上打起精神,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只要把各项工作做到前,就能有条不紊,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扛稳防汛重任,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预警发布是防汛关键环节,城市能够最终靠手机运营商实现预警广泛覆盖,一些偏远村庄可利用喇叭、广播等方式告知村民。对于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涝易发河段周边的群众,防汛干部应把功夫下在日常,提前规划并公示转移路线,预备好避险场所、生活必需品等。各项经济社会工作要考虑汛情变量,多想一步、做好预案。比如,针对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强降雨,应做好风险提醒、建议错峰出行;针对地下通道和车库、下凹式立交桥等易涝点,还应提前布置好抢险设备物资;针对旅游景区山多水多的特点,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

  扛稳防汛重任,还应统筹好应急处突和长远规划。一方面应着眼问题加快补上短板弱项,针对一些流域预报准确度相比来说较低的问题,加强水文监测站网建设,优化洪水预报模型,采取加密人工测报、应急临时测报等方式实现以测补报。另一方面应着眼长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工程防洪调度水平,加强科技应用,久久为功,夯实基础。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恪守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法,时刻保持迎战状态,我们肯定能护江河安澜,保家国平安。(王浩)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